一、NFT交易平台的合法性
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
法律没有禁止就不违法,这是法律原理。在中国法律框架下,针对NFT交易平台,需要考虑的是:1、是否构成NFT产品交易所,不管什么性质的交易所通常都需要审批后运营;2、是否涉及代币,代币是被严厉禁止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我们在另文中专门讨论。
二、NFT交易中的参与主体
在NFT交易中,可能涉及的主体有:
● NFT交易平台,其类似于一个NFT产品交易所;
● NFT产品发布方,可能是生产商(NFT交易平台可以是生产商之一),也可能是贸易商、NFT投行;
● NFT产品购买方,从发布方或者其他购买方购买NFT产品的主体;
● NFT产品的授权方,如果NFT产品的权利基础来源于授权,那么授权方也将成为NFT交易中的主体之一,例如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中讨论的著作权人;
● NFT技术链,NFT产品交易、运行的技术基础设施,例如各大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技术链,NFT交易平台本身也可能就是NFT技术链提供方;
● NFT投资机构,可能是纯粹地提供金融服务,也可能直接成为购买方;
● 其他参与主体:中介、技术服务商等。
上述主体分类还没有考虑一个NFT交易平台允许终端用户以劳动力贡献为对价换得NFT产品、NFT流通工具的情况,那就更加复杂了。
NFT交易的构成要素可以用大白话总结为几点:
1)有NFT产品可以被流通;
2)有流通的平台;
3)有购买产品的购买方;
4)在NFT产品的权利基础来源于授权时,需要获得授权,通常是独家授权。
三、各主体违约的具体表现
如果假设一下,NFT交易中某些主体出现违约行为,即没有履行NFT交易中做出过的承诺,那么会发生什么问题。我们只是做一个假设,具体如下述表格中概括:

以上述表格中的“要求撤销交易”为例,提出撤销交易的主体可能是一笔交易中的任何一方,例如可能是NFT产品的发布方,有可能是NFT产品的购买方,还可能是NFT产品的授权方,甚至可能是NFT交易平台。撤销交易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交易已经完成、完成后交易中的某一方要求撤销特定交易;第二种则是交易还没有完成、在交易过程中某一方要求撤销特定交易。
结合NFT产品的特性,在多数情况,交易是瞬间完成的,NFT产品的匿名性等原因把互联网交易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与现在的网购中的售卡、充值等方式比较接近,在NFT产品购买方支付对价之后,则NFT产品即自动转移至NFT产品购买方名下,而且这一笔交易被以技术手段记录并始终保存于该NFT产品的交易记录中。在交易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交易中的某一方要求撤销交易,则与民法典中的规定的对应情况是类似的,要么是撤销方构成合同违约,要么是撤销方认为对方存在欺诈行为等。如果用司法途径解决这样的撤销交易的诉求,则司法裁判时要考虑两个问题:1、交易本身是否受法律保护;2、撤销方是否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支持其撤销交易的请求。
针对第二种情况下,如果某一个NFT产品交易存在特定环节,从而导致NFT产品交易未能在瞬间完成,而在交易过程中,交易中的某一方要求撤销交易。由于交易尚未完成,NFT产品没有被转移到购买方名下,那么在进行司法裁判是要考虑的问题将是:1、交易本身是否受法律保护;2、是否具备继续交易的条件;3、撤销方是否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支持其撤销交易的请求。
上述表格中列举的交易主体众多,各主体之间都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我们只是针对受众量最大的购买NFT产品的交易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之一的场景以及法律裁判会考虑的裁判原则做简单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四、对违约行为的法律救济
1、合同关系的法律救济
上述表格中列举的交易主体之间的行为大多数属于合同行为,例如下述表格所示:

合同违约,应该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以及民法典有关合同的规定来处理。结合NFT产品交易的特殊性,NFT产品购买方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同多为通过线上合同的方式成立,例如通过用户条款、购买须知等方式予以签署、成立,而其他主体之间通常应有双方线下签署的合同,例如NFT产品发布方与NFT产品授权方之间会存在一个授权合作协议,又例如NFT服务商与NFT产品交易平台之间会存在一个服务协议等。
从NFT产品购买方的角度看,其签署合同的情况还比较少,一方面NFT产品发布方(NFT产品交易平台)不一定与NFT产品购买方签署线上服务合同或产品合同,另一方面NFT产品购买方之间互相是没有签署线上合同的,NFT产品在购买方之间进行流转,通常不具有合同,例如这样的流转可能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协商的,然后通过NFT产品交易平台完成具体的交易,在此过程中并不存在书面合同。
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NFT产品购买方不签署合同,或者合同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在发生违约情况、发生纠纷时,往往要直接适用民法典规定来处理。对于其他主体,例如NFT产品发布方与NFT产品授权方、NFT技术链、服务商之间的纠纷,则通常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在此情况下,合同条款对于双方权益保护就是比较重要的,建议各主体之间要基于NFT产品的特性、交易行为的特殊性来约定具体条款。
由于NFT产品购买方是NFT市场中数量最大的群体,这是NFT产品市场存在的一个前提。而NFT产品购买方是通过NFT产品交易平台、NFT产品发布方推出的NFT产品进行交易和参与NFT市场的,所以一旦NFT产品交易平台、NFT产品发布方不能持续经营,或者不能提供服务,或者所推出的NFT产品存在瑕疵、不能交易,则会给NFT产品购买方造成损失。情节轻微的是交易不顺畅、缺少服务,情节严重的则可能导致NFT产品无法被流通。好在,现在大多数的情况是NFT技术链是独立的第三方提供的,NFT技术链通常不直接参与NFT产品交易,而是作为基础设施存在,这某种程度上会增加NFT产品的稳定性。但作为NFT产品购买方仍然要持续关注NFT产品交易平台、NFT产品发布方是否会存在违约风险。
2、对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
除合同约定之外,若发生合同之外的纠纷,则通常会使用侵权法对自身予以救济。可能发生的侵权客体和侵权行为集中在:
1)虚拟财产
这主要体现在NFT产品可能被第三方侵占,例如被诈骗或盗取等。如果在NFT交易中还存在代币,那么代币有可能被第三方侵占等。
2)知识产权
如果某一作品并未被授权给NFT产品发布方使用、对外销售,但NFT产品发布方擅自使用,则构成对作品著作权人、使用权人的知识产权侵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用著作权法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修改权等方式进行维权。存在一种情况是,NFT产品发布方获得了某一个主体的授权,但该授权并没有得到原始著作权人的许可,即授权链条并不完整。这也是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讨论的,NFT产品发布方要根据具体作品的情况获得对应的授权,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要根据具体作品而定。
3)人身权
公众人物、知名人士、明星等的肖像有可能被以NFT产品的方式进行销售、流转,这就涉及到侵犯这些人的肖像权,有可能涉及到姓名权被侵犯的问题。仍然存在一种情况,NFT产品发布方从这些人或者相应的代理人处获得了授权,但授权链条可能不完整,从而也有可能构成侵权。但相对而言,肖像权、姓名权的授权会比较简单,发生争议会比较小。
3、刑事犯罪的法律救济
如果构成刑事犯罪,则可以通过刑法获得法律救济,可能发生刑事犯罪的情况应集中在:
1)非法集资
为组团或通过基金的方式对NFT产品进行投资,可能会成立基金等。若不能遵守法律法规规定则可能会构成非法集资。
2)诈骗
在交易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促成交易,从而对交易对方构成诈骗。
3)计算机犯罪
主要体现在对虚拟财产的盗取等。
4)知识产权犯罪
如果一款NFT产品未经授权使用了某商标,也可能构成侵犯商标罪,该行为还可能与诈骗混同。类似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犯罪行为都有可能发生。
五、小结
除NFT产品授权方可能会通过侵权责任法追究相对方的责任外,大多数NFT产品交易主体应通过合同条款追究相对方的违约责任,在没有签署合同的情况下或者合同没有具体约定的情况下则适用民法典有关合同的规定来行使自身权利。NFT产品购买方相对而言是被动的,其只能熟悉和适应相对方拟定的合同条款,而NFT产品发布方、NFT产品交易平台则可以主动设定合同条款,并做出针对性的预判。